当前位置: 首页 > 陈晓雯 > 本市信息 > 陈晓雯“送教下乡”名师工作室第20次活动

陈晓雯“送教下乡”名师工作室第20次活动

浏览量:485|发表日期:2023-07-13|来自:

陈晓雯“名师送教”工作室第20次活动

 

活动安排

         

 

  

  本次活动通过:行动者说、观课者言、教研者论三个方面针对课堂进行深入的探索。

行动者说

“教学评一致性”,我是行动者,更是思索者。践行中,宏观《艺术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要求,微照温州市“义务段学生音乐基本能力标准与测评建议”,结合学情,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是推行“教学评”一体化推动的第一步,本组参与者如是说:

王存娜说:《巴塘连北京》弦子舞体验环节

1. 活动目标:

(1)了解巴塘非常有特色的弦子舞;

(2)合着音乐的节拍跳弦子舞。

2. 活动评价:学生是否可以合着音乐跳起弦子舞。

3. 活动步骤:

(1)观看藏族弦子舞的视频,感受藏族原生态的舞姿;

(2)学习颤膝及基本舞步。从颤膝入手到一步一靠再到甩袖;

(3)放《巴塘连北京》的音乐,跳一跳弦子舞。在律动中熟悉歌曲。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情境创设阶段,学生对藏族不太了解,通过观看视频直接了解藏族的风土人情与相关的音乐文化,通过学跳弦子舞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熟悉歌曲。

评价的跟进:从舞步开始,由于没有及时关注到学生的脚步,给予反馈与调整,而是急忙地往下加上甩袖子的动作,导致学生的步调与教师一直没有在同一频率,也影响了后面的学习。

倪烨佳说:《摇篮曲》感知三拍子韵律环节

1. 活动目标:随音乐复习3/4,为后面6/8拍学习作铺垫。

2. 活动评价:大部分学生能随乐拍出三拍子韵律。

3. 活动步骤:

(1)聆听勃拉姆斯《摇篮曲》,随乐而动

(2)体验音乐带来的感受,揭题《摇篮曲》

(3)用三拍子的韵律感体验音乐。

(4)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三拍子的强弱韵律。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情感唤起阶段,通过沉浸式的音乐体验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随乐律动复习三拍子韵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鲍丹霞说:《放牛山歌》方言学唱 劳动体验环节

1. 活动目标:方言学唱《放牛山歌》,唱出山歌高亢、嘹亮的韵味。

2. 活动评价:是否能做到有韵味儿的方言演唱。

3. 活动步骤:

(1)师出示“四川盘子”,用其敲击恒拍方言念词;

(2)认一认发音完全不同于普通话的几个字“岩”“啥”“歌”,介绍四川方言平翘舌不分的发音规律;

(3)师生合作念词(都用四川盘子伴奏):跟师轻声念—师前生后—生前师后—一起轻声念;

 (4)师提及民歌的旋律创作就来自方言音调,我们会念就很容易学唱,跟琴默唱;

 (5)师生合作演唱,先师前生后,再交换;

 (6)女生带上律动与师合作演唱,再换男生;

 (7)师用拍手演绎全曲,生一起感受;

 (8)全体完整演唱,带上上山劳动的动作满天星演绎。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用“四川盘子”来当打击乐器,带领生方言念词,注意情绪、力度等等,因为民歌的旋律就来自当地的方言语调,念好了生的唱就变得容易。

黄琼琼说:反思《土风舞》集体舞合唱环节

1. 目标设定:在热烈又有变化的集体舞中合唱,提升学生的音乐活动能力,体验捷克人民的丰收的喜悦之情。

2. 评价跟进: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并能准确随乐句找到伙伴及时对拍,过程中持续有表情地歌唱。

3. 步骤设计:

①低声部站外圈,随音乐恒拍向右走,一个乐句的时间找到右前方的高声部伙伴,并在典型节奏型处对拍。高声部站里圈位置不变。

②在第五乐句,与对面伙伴手牵手做舒展动作。其他乐句设计与步骤①相同。

③在音乐间奏中,高低声部迅速交换里、外位置。

④在外圈的高声部随音乐向右走,设计如步骤①②

活动反思:在前期还未落实好双声部合唱的环节,就匆忙进入到这个手忙脚乱的教学设计中,无法实现声音的情感表达。第一,在前一环节让学生自由选择声部时,应该调整为相同人数进行练习。第二,圆圈的位置过于拥挤,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空间表达恒拍的走动。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在进行集体舞的过程中,发生学生找不到同伴这种情况,没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去应对调整和引导帮助。

谢云云说:反思《山里的孩子心爱山》中导入环节中失败的学习任务设计

1. 活动目标:通过音乐与舞蹈,感知新疆音乐风格,感受小巴郎对家乡的喜爱。

2. 活动评价:观察学生能否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能否根据音乐舞蹈风格判断属于什么地方的民歌。

3. 活动步骤:

1)播放《小巴郎,童年的太阳》,生随师跳,问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

2)哪里让你觉得是新疆的?

3)这首歌曲唱出了对家乡怎样的感情?

4)把这种感情带入音乐中,跳一跳

反思:学生是都能跟着老师跳的,但是其中有一个转圈的动作,学生不知该转左边还是右边,这一点是我没有注意到的,应该跟学生做镜面动作。最后应该及时评价学生是否能根据歌曲与舞蹈风格判断这首歌曲属于什么地方的民歌,应该留给学生说,只有老师少说,学生才能多说多思考。

陆文燕说: 《水乡船歌》欣赏B乐段环节

1.活动目标:在B乐段活泼欢快的旋律中感受2/4拍的稳定性,熟悉主题音乐,并能够哼唱。

2.活动评价:️动一动(在学生律动中观察其对2/4拍稳定性以及音乐情绪变化的理解);奏一奏(分四个声部先各自按照老师的节奏型,编创伴奏,再进行多声部合作,关注每一个孩子参与音乐中来。)

3.活动过程:

(1)我们听听这段旋律发生了什么变化?  

 (2)用你喜欢的动作去表达丰收时的喜悦之情 生动作,师模仿学生

 (3)那跟第一段相比较是什么音乐要素改变造成了这两段音乐不一样的情绪?比如速度、音区

 (4)各声部伴奏

高 0  0   XX  XX

中 X  X  X   X

低 X  -   X   -

鼓 X  -   -    -             师给节奏,学生自己编创伴奏

 (5)多声部合作

设计意图:学生对多声部合作的基础比较扎实,因此本环节在熟悉主题音乐的过程中,无形地将音乐节拍、节奏、情绪等音乐元素与即兴编创相结合。

严林晨说:《水乡船歌》划船律动环节

1. 活动目标:能随音乐用划船动作感受音乐的恒拍。

2. 活动评价:看一看学生是否能够跟随着音乐用划船动作表现,脚步有节奏感受恒拍即为达成目标。

3. 活动步骤:

 (1)听《采菱》并进入教室,师生律动

 (2)师问:刚才我们进教室的时候有没有听到熟悉的旋律?

 (3)听到这个旋律你想做怎样的律动?

 (4)随乐做划船律动,感受音乐的恒拍。

 (5)再次随乐律动,看一看学生能否在不同方向进行划船并提醒保持一定的空间感。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既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巩固,又可以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为接下去的聆听奠定基础。

陶雅婧说:亮点——教唱环节中对于“xxxx”节奏的掌握。

1. 活动目标:解决歌曲一字多音的中“xxxx”这一节奏,学生通过律动感知一字多音。

2. 活动评价:评价方式采用师在学生用自己身体其他部位“演唱”歌曲的时候,师在xxxx的节奏型出现的时候加入与之相符合的节奏动作,使生关注的这一节奏在歌曲中所出现的地方,并为其准确演唱好这一节奏做好铺垫工作。在教学过过程中的评价是学生能够自己随着音乐发现这一节奏出现的每一处地方, 并且在学唱过程中都能很好的掌握这个节奏型。

3. 活动步骤:

 (1)生随乐用手拍整首歌曲的节奏,初步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

 (2)生随乐再用身体其他部位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师在xxxx出现的地方加入与节奏相符的动作,引导学生发现xxxx这个一字多音的节奏。

 

观课者言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关键的行动点在于执教者及时地设定评价内容,把评价标准高悬于学习的进程之上,用一些评价手段把评价行为结果化、可视化。带着这个特质眼镜扫描今天的课堂,观课者有言道:

鲍丹霞言:《摇篮曲》聆听导入环节的评价

1.     评价形式:动一动

2.     评价过程:第一次闭上双眼静静聆听音乐(勃拉姆斯《摇篮曲》),将你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出来。学生边聆听边轻柔的的演唱。教师在过程中,认真观察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

3.     评价效果:老师以体验为先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并用肢体表达,老师的及时捕捉,及时表扬“我观察到有些沉浸在音乐当中,有些同学还用上了手上的动作……”被肯定能让孩子们更加大胆的去表达。

徐雨佳言:《土风舞》聆听导入环节的评价

1.     评价形式:创一创

2.     评价过程:在学生多次感受土风舞的典型节奏后让学生在教室中自主寻找不同的音响效果去表现节奏。

3.     评价效果:学生能够细心发现寻找身边的物品进行思考、体验、感受、聆听,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及时利用编创的形式对该环节的节奏学习进行评价。

王央央言:《摇篮曲》律动环节的评价

1.     评价方式:动一动

2.     评价过程:在倪烨佳老师《摇篮曲》的前半段,教师带领着孩子们一直浸润在音乐之中,听音乐、感受音乐、在音乐里诉说、用音乐来判断......教师的说话都是随着音乐的情绪展开的。整节课堂倪老师的评价都很美,其中有一句评价让我印象深刻,当孩子们随着音乐律动时,有很多孩子还只是手上的动作或还没找到韵律时,倪老师树立了一个优秀典型:“瞧,他的身体里都流淌着音乐呢!”

3.     评价效果:教师虽用了非常简洁的评价方式,但体现了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看到原来音乐是可以用身体表现出来的,并且是每个人都力所能及的事。从而加强学生自信心,打通学生与音乐的隔阂,从而更深地体验音乐,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黄子怡言:《跳起来》切分节奏学习评价

1.  评价形式:拍一拍

2.  评价过程:第一次听辨节奏2/4xxx |xxx出现次数;第二次用身体表现,学生示范,其他同学模仿;第三次寻找物体击打节奏,教师给予力度变化的指导,请学生示范,学生基本能完全掌握。

3.  评价效果:通过一环扣一环,学生在掌握节奏的基础上增加审美体验,及时指导,使学生充分的体验,在环节时长上需要更加精简。

方晚霞言:《放牛山歌》方言版歌词学习的评价

1.     评价形式:念一念

2.     评价过程:请学生念方言版歌词,刚开始学生念的不准确不整齐,老师通过个别字指导,和学生合作,师生接龙念,口耳相传,学生最后能比较自信有节奏有感觉念方言版歌词。

3.     评价效果:该环节老师通过示范念—个别字指导—口耳相传,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让大部分学生学会了有感情有节奏地念歌词,整节课沉浸在四川方言的魅力中。

金静静言:《土风舞》x  x  x  | x x   x 节奏学习评价

1. 评价形式:拍一拍,创一创

2. 评价过程:第一次学生探索身体,基本都能拍出来。第二次探索教室,起初只有个别同学举手,师给予鼓励,后面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尝试。第三次请学生创编舞步,虽然舞步并不是那么优美,但学生都在努力尝试,思维跳跃。

3. 评价效果:三次探索,难度逐步提高,学生始终保持很高的积极性,整个过程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玩乐中将节奏牢牢掌握。

倪烨佳言:水乡船歌》感知乐器部分评价

1.评价形式:做一做

2.评价过程:听音乐,问学生有什么主奏乐器,请学生用演奏姿势来表示。从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评价。接着严老师说:“笛子是这样吹的,小伙伴们互相看一看都作对了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评。

3.评价效果:教师通过多样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学生学情,同时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评价中。

金心怡言:《跳起来》切分节奏学习的评价

1. 评价方式:奏一奏

2. 评价过程:先给学生们奏出切分节奏,紧接着让学生们找出教室中可以奏出切分节奏的物体。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并拍奏,抛砖引玉,并及时给予了鼓励。例如:你的观察力真是太好了,能发现别人没发现的东西。提高了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切实成为了课堂的主体部分。

3、评价效果:将课堂还给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更加完整。

谢云云言:《摇篮曲》的对三拍子强弱韵律的评价

1. 评价形式:做一做

2. 评价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三拍子的强弱韵律,老师背着手不做,看着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浸润音乐中在聆听音乐的同时用肢体或者身体来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3. 评价效果:孩子沉浸在摇篮曲的情境中,老师在不知不觉中检测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力。

王存娜言:《土风舞》切分节奏体验学习的评价

1.评价形式:问一问

2.评价过程:教师带领学生体验过切分节奏以后,问学生,还可以用身体的什么部位发出声音?还可以用教室的什么东西发出声音?

3.评价效果:在问一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声响,不仅发散思维,还巩固了切分节奏。

严林晨言:《放牛山歌》方言学习评价

1评价形式:念一念

2评价过程:

第一次师带领学生轻声念,念后第二次师前生后,个别学生出错,师再次强调“岩”“啥”“歌”几个字的发音,随后第三次生前师后,让生自评,注意力度与情绪,第四次一起轻声念,全部正确。

3评价效果: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能从容应对每个环节出现的小问题,指导有方很赞。

张阳阳言:《摇篮曲》探索八六拍学习的评价

1. 评价形式:动一动

2. 评价过程:在原有的三拍子基础上进行迁移。第一次聆听歌曲,用动作去检验、辨别拍子。整个聆听过程,老师不做干扰,学生自主体验,体会两种拍子的不同。在初次体验之后,带着八六拍的感觉,用身体为老师的范唱伴奏,从而进行第二次的聆听,再引出八六拍的强弱规律。这时候,学生的律动就变得更加明确了.最后加入歌词,念一念,巩固体验八六拍的节奏特点。

3. 评价效果:这个环节,老师的教学始终以学生的体验为先,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并且在体验的过程中,老师及时的做出评价,学生能够随之调整,层层叠加,整体掌握的不错!

陶雅婧言:《水乡船歌》主奏乐器听辨学习的评价

1.评价形式:仿一仿

2.评价过程:聆听A乐段主奏乐器,请生模仿这个乐器的演奏姿势,在生做出演奏姿势时,教师及时进行动作纠正,并请学生相互检查是否做对了。

3.评价效果:教师用音乐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主奏乐器是什么,这样一问问题,学生就能够不受别人答案的影响下做出自己的选择,有了更好的自我思维,并且进行生生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陆文燕言:《巴塘连北京》导入部分

1. 评价形式:看一看,动一动

2. 评价过程:首先,老师带着同学们观看一条路,把孩子们带进藏族,然后播放音乐通过颤膝的律动感受藏族歌曲的特点,老师边做边观察学生,待学生基本掌握,又加上手部动作,使藏族歌曲的风格特点更加突出。

3. 评价效果: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脚步与手部动作,这个活动层次的设计较值得学习与借鉴。

黄琼琼言:《放牛山歌》“山歌”体裁认知学习的评价。

1. 评价形式:听一听,说一说

2. 评价过程:第一次观看其他山歌的演唱视频,问:山歌有哪些特点?学生有些还体验不到位,总结不出来。第二次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唱其中吆喝的部分,学生唱完立马能总结出山歌会有喊吆喝和方言演唱的特点。

3. 评价效果:老师没有一味输出,而是耐心带着孩子进一步去做,在做中边想,边联系,边总结。

陈始君言:《土风舞》 切分节奏教学环节

1. 评价形式:演一演

2. 评价过程:

第1次,老师引出典型节奏型“syn-co-pa,ti ti ti”问孩子这个节奏型歌曲中出现几次?接着,学生随乐拍这个节奏型,感受出5次。

第2次,老师让孩子用身体乐器探索典型节奏。

第3次,老师让学生用典型节奏拍击周边物品探索不同音色。

第4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演奏典型节奏。

3. 评价效果:教师让学生从探索身体乐器,到探索周边物品,最后回归到乐器的演奏,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自主表达中熟悉典型节奏和典型节奏的演奏。在有层次的动中熟悉音乐结构,最后回归舞曲是为舞蹈服务,舞曲节奏重复的特点,让学生创编符合《土风舞》的舞蹈动作。 让学生在变化重复的音乐活动中玩儿的不亦乐乎。

张桂弟言:《放牛山歌》的聆听导入环节的评价

1. 评价形式:动一动

2. 评价过程:刚进入聆听歌曲,老师就说将你对音乐的感受表达出来,学生聆听边律动身体。教师在过程中,唱出方言认真观察时而肯定学生的表现。

3. 评价效果:老师以体验为先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并用肢体表达。老师唱出方言,用上小盘子和筷子的敲击,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想象表现的机会,从表演中充分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

刘秀青言:《摇篮曲》聆听导入环节的评价

1. 评价形式:动一动

2. 评价过程:授课老师通过让学生仔细地聆听乐曲,用联想的方法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美。引导学生做3拍子的律动,引出6拍子的歌唱内容,很自然的让学生感受到律动的变化。

3. 评价效果:在课堂过程中师生配合默契,学习氛围很好,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

余晨奕言:

本次观课,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鲍丹霞老师的课堂《牧童之歌》。这节课最让人眼前一新的是鲍老师所用的“乐器”,她用筷子和盘子组成了快板,非常新颖。不仅如此,在歌词方面,她使用了四川方言,同时加上动作,比如“捡柴”,大家一起做捡柴的动作,课堂灵动有趣,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学唱歌曲的时候,鲍老师采用了师生接龙的方式,加强了师生互动。本节课文化带入深刻,教师走进学生中,做到了以学生为本,边动边唱充分调动情绪,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胡亚颖言:

黄琼琼老师授课的《土风舞》一课中,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利用身边物品打节拍,快速的掌握了切分节奏的特点,也让孩子们很有成就感。并且让课堂生动有趣,轻松掌握。但是缺少了对歌曲演唱的引导,如果能多加入歌唱环节,再边唱边跳,课堂效果更完美。

刘璐瑶老师言:摇篮曲授课者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激发孩子的积极性。感染力强 ,善于用音乐指令表情、动作、代替语言的讲解,将学生的情绪带入情景之中。音乐处理富有美感,活动中活动目标、指令明确 ,与学生形成良好的默契。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更加深入的理解。

叶晓亚言:

在《水乡》一课中,陆文燕老师在完成四个小组节奏的教学后,请学生演奏,第一阶段她通过教师观察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第二阶段她以学生上台当指挥的情景式评价来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使得评价无痕有趣。

陈林红言:

本次观课,印象最深刻的是鲍丹霞老师执教的牧童之家——《放牛山歌》,用四川方言唱放牛山歌,配上授课教师自创的筷碟小乐器的敲击,丰富了课堂教学,让人感到别有一番情趣。但学生对四川方言陌生,一下子难以掌握。建议授课教师选择本土的乡土教材《小放牛》,让学生就用自己的方言——大荆话演唱,效果可能会更好。

 

教研者论

 如何进行课堂层面的变革来支持教学练评一体化的落地?在今天的小学音乐课探索中,教研者给出的答案是:“定标—对标—达标”的结构化活动设计。如果说学生是终端客户,那么,“定标”是指定标准,对标就是服务,而达标就是验收。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验收,教研者的评优摆绌道道精准:

致王存娜:

1.     教师对教材要有深入的研究,挖掘其独特的音乐美感;

2.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指令一定要清晰到位,带给学生美的体验;

3.     遵循用音乐的方式来创设情境,不以教师的说教代替学生的理解。

倪烨佳

《摇篮曲》音乐的体验先讲感受再说情境,让学生欣赏完后再说话,观察学生状态,快速让学生唱好歌曲。不用害怕学生出错,在试错中解决问题。多让学生沉浸在音响和音乐本体中,不以老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理解。

致鲍丹霞

对于这节《放牛山歌》三位评课老师都肯定了我的课堂,但同时也都觉得唱次数不够。以至于孩子们不看ppt,或者动起来的时候演唱的声音就小了很多。我的目标定的是用高亢明亮的声音演唱,但是没有及时捕捉到孩子的歌唱状态跟我不同频。可以告诉学生用说话的声音去歌唱,唱出山歌“味儿”。当发现学生不看词就记不住时,应该直接进行调整。

致黄琼琼:

优点:①律动的感觉与歌曲是匹配的。

②教学过程中有较好的“课感”。

不足:①律动设计中的热烈与舒展,在带入演唱中时,没有在之前听一听、动一动、奏一奏活动中那样体现出来,没有帮助到歌声的表达中。

②二声部的设计没有扎实的做下去,少了做足高声部的演唱功夫,又缺了两声部扎扎实实地合唱地过程。③双声部地建立,不一定就是教师从一开始就唱低声部。

致陶雅婧:

本课目标围绕着感知体验生活中的美、创设情境感受音乐连绵起伏的画面,使学生能够做到用婉转流畅的声音演唱《山里的孩子心爱山》这首歌曲,但是在落实的时候缺失了画旋律图这一环节,学生只从老师的口中了解一字多音,却没有真正领会歌曲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一字多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画面,导致最后呈现的时候,学生并没有将歌曲的婉转流畅演绎出来,需要联系生活实际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歌曲像山峦一样连绵起伏的感觉,去切身感受歌曲的旋律起伏特点,从而更好的演唱出歌曲情绪;本单元主题是“赞美家乡 ”,在本节课堂,最后一个环节是联系一首家乡本土《雁荡山乐清湾》的家乡赞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更能进一步的对家乡产生热爱之情,能更好的凸显出本课的文化主题,但是由于在导入聆听体验用时过长,导致最后一个环节没有完成。所以,整节课堂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歌曲的内涵所在,更好的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致陆文燕:

1. 教师对设定教学的目标可以更深入而不是停留在分几个乐段上;

2. 在课堂上提问有怎样的画面可以继续再问问孩子为什么让你有这样的画面,是什么音乐要素的变化让你有这样的感受,如果能多问问孩子的体验会深入。

致谢云云:

对于新疆的舞蹈男孩子能不能有更帅气的动作,而不是跟着女生一起做,忽略了男生,注意舞蹈动作要是镜面的。注意音乐的有效聆听。

致严林晨:

1.教师对设定教学的目标可以更深入而不是停留在分几个乐段上

2.在课堂上提问有怎样的画面可以继续再问问孩子为什么让你有这样的画面,是什么音乐要素的变化让你有这样的感受,如果能多问问孩子的体验会深入。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贯穿全程的评价是有效实施的关键,而细化评价任务搭建学习支架,才能使教学评一致性更具有互动性和粘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