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徐承翔 > 本市信息 > 基于理解教学,构建有效课堂 ——记温州市徐承翔名师工作室第18次活动

基于理解教学,构建有效课堂 ——记温州市徐承翔名师工作室第18次活动

浏览量:393|发表日期:2022-05-18|来自:

2022年5月10日,温州市徐承翔名师工作室开展第18次活动。本次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邀请了浙江省特级教师郑青岳老师,浙江省正高级教师蔡呈腾老师,鹿城区名师杨晓明老师以及温州市教坛新秀李聪聪老师等四位专家为学员们呈现了精彩的课堂展示和讲座。

郑青岳老师的讲座很接地气,讲座中所举的例子都是一线老师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难解之题”,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郑老师在讲座中指出老师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的一个问题:“你们理解了吗?”而学生的回答不能代表他们是否真的理解,教师需要做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寻找证据证明学生是否真的理解。教师面对学生前概念中的误区,又是如何进行引导,追求真正的理解呢?

李聪聪老师为大家带来了《自制简易提词器》的课堂展示。学生观看视频中两位同学,一个在背稿,一个在看稿,然后做出判断。但是李老师除了让学生做出判断,还要说出判断的依据,从而得出了提词器制作的另一个要求——正视镜头。此外,在用竹签模拟反射光线的实验中,学生摆放好竹签的位置后,还要说出摆放的依据,这一做法也刚好检测学生是否理解光的反射定律。所以,让学生寻找证据,是检测学生是否理解课堂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

杨晓明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二氧化碳》的课堂展示。杨老师的课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溶于水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通过之前往瓶子中加紫色石蕊试液已经证明了,那物理变化如何证明?学生思索,然后杨老师通过振荡雪碧瓶子,看到雪碧瓶子中产生很多气泡,学生得出是物理变化。能否让学生自己寻找证据来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有物理变化。学生可能会想到利用二氧化碳检测仪来检测,水生植物能利用水中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等证据,学生的思维会更发散。

蔡呈腾老师为学员们带来《论文撰写的规范与自由》的讲座。蔡老师从论文的格式、摘要、关键词以及参考文献等规范书写入手,深入浅出的讲解了论文各环节的意图。然后蔡老师又从论文标题书写规范,论文框架搭建、核心观点提炼以及案例嵌入等环节做了细心的指导。最后又以学员提交的论文为例,指出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的闪光点和不足。

最后徐承翔老师做本次活动的总结发言,并布置了本次活动学员们需要提交的心得体会和相应的案例。